進入到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生活的80后、90后,正在經受現實的強烈沖擊。他們的消費理財觀念更為靈活,也更為多變,相比較60后、70后的“省吃儉用”、這兩代人更注重理財和消費,不過在理財規劃的路上,總有些人因為自控力不足,或者突逢意外,變成負債。

就比如小王這些年的變化,就形象說明了因為使用信用卡,從最初的略有積蓄到如今的負債累累,生活一團糟的困境。
最初是在2014年,小王辦理了信用卡,當時發卡人員給他塑造了一個特別光鮮的工作背景,信用卡初始額度就有1萬3。對于當時月工資3500的小王來說,既興奮又不敢動,畢竟這么一大筆錢要是真的花了,拿什么還。當時的小王還有7000多的積蓄,辦理了信用卡,對他來說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事情,在三線城市來說活得那是非常滋潤了。
從2014—2016年,小王的消費也是比較有規律的,就是用于日常生活開支,比如生鮮超市購物、家居超市買生活用品等等,偶爾上個某寶買些衣物,平均每個月的消費額度也是在1000—1500元之間。雖然說每個月發了工資第一件事情就是還信用卡,可總算是在可控范圍之內,大不了就是一個月光族,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從2016年開始,小王的信用卡就呈現出了不可控情況。首先就是物質欲望提升了,想買新出的手機,想買一些稱得上是牌子的衣服、想要旅游出行享受生活的美好。于是積蓄花光了,也并沒有感覺如何,反而是透支了信用卡。一邊透支消費,一邊認真工作。
人的欲望,總像是難填的溝壑,其實當欲望被放大之后,再加上對信用卡的過度依賴,自然就會帶來很多的問題。比如信用卡的失真感,讓小王每次外出購物的時候,都會在不知不覺間買到了一堆東西。如果單從外表來看,小王就是一個很光鮮的小姑娘,年輕美麗,家境還很不錯,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,不過是人前顯貴,人后流淚而已。
等到小王和朋友旅游后,發現信用卡竟然突然爆了……因為不知道信用卡臨時額度不能分期,她用了6000元的臨時額度,再加上原本的固額,一共是將近9000元。這等于說小王要一下子拿出9000多,而她手里已經沒有積蓄了。在朋友的建議下,小王就辦理了其他家的信用卡,準備拆東墻補西墻來填窟窿。結果沒想到用這種“以卡養卡”的方式,填補每張卡片的最低還款額,每個月都在苦苦還款,但卻是于事無補。
直到2020年疫情爆發后,小王的債務已經出現了各種問題。三張信用卡,各自欠款都是1萬左右,花唄3000,白條2000、美團1500等等。這些累計起來,總欠款將近4萬多元。而這個時候的小王工資也不過是4000多……
每天的生活都在揪心債務的還款,是否有還款能力,從一個略有積蓄的平淡生活,變成了如今的負債累累,小王有時候懷疑自己為什么要使用信用卡。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自制力,從一個平靜的生活,到如今的水深火熱,而這些,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,即便是哭,都沒地方苦去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