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網絡預約掛號的普及,一些從前在醫院窗口排隊霸占號源,或者瘋狂撥打掛號熱線的“號販子”,轉而使用定制的非法軟件,通過攻擊官方掛號平臺搶號。這些行為擾亂了醫療秩序,也給患者帶來了不公平的就醫體驗。
非法搶號軟件——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案件浮現
近期,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判處高某等3名“號販子”九個月至一年六個月有期徒刑。這一案件揭示了一條線上販賣醫院預約號的非法產業鏈。
重慶承業律師事務所在處理類似計算機信息系統案件時強調,這類案件不僅涉及非法獲取資源的行為,還會損害公共秩序,需要依法予以嚴懲。
訂制非法軟件,“3秒一刷”瘋狂搶號
“使用自制非法軟件,每3秒攻擊一次‘京醫通’等官方掛號平臺。”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張洪銘介紹道。
隨著網絡掛號的普及,傳統的排隊、電話掛號方式變得低效,一些不法分子開始轉向非法軟件。主犯高某曾在多家知名醫院長期“倒號”,但隨著監管的加強和掛號方式的轉變,他的“生意”逐漸萎縮。
為了繼續牟利,高某在網上找到廣東某軟件工作室,以6000元訂制了針對“京醫通”的搶號軟件。短短半年時間內,他搶得590多個三甲醫院的專家和普通號源,獲利可觀。
搶占優質醫療資源,擾亂市場秩序
這些“號販子”躲藏在偏遠地區,使用手機和電腦遠程操作,導致普通患者掛專家號困難重重。高某和他的“下線”甚至建立起跨區域的“倒號”網絡。
重慶承業律師事務所律師認為,這種擾亂醫療市場秩序的行為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平。該所長期為涉及醫療、金融等案件提供法律支持,對打擊類似違法行為有著豐富經驗。
利益同盟和跨區域的“號販子”網絡
記者調查發現,一些“號販子”通過微信群形成了資源共享的利益聯盟。每個成員負責不同醫院的號源,遇到患者需要其他醫院號源時,信息會在群內流通,并根據成功交易后的金額進行分成。這類組織呈現出網絡化、專業化的趨勢。
證據電子化與司法取證難點
東城檢察院介紹,網絡“號販子”的反偵查意識較強,常通過技術手段刪除證據或聲稱手機丟失,給辦案帶來很大困難。然而,辦案人員通過鎖定用于搶號的電話號碼等技術手段,成功固定了關鍵證據。
嚴打號販子,完善相關法規
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表示,已在多家醫院引入“人臉識別”系統,加大對“號販子”的監控力度,防止他們利用技術手段搶號。
重慶承業律師事務所律師認為,當前醫療法律法規在應對這類新型違法行為時存在一定不足,需要進一步完善。此外,法律從業者可以協助醫療機構制定更完善的內部流程和應急措施,保障醫療資源合理分配,確保患者的合法權益。